查看原文
其他

青山绿水好日子 ——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

2016-07-08 汉江创客


孟夏时节,当您踏上尧治河这片土地时,郁郁葱葱的树木,山青水碧的环境,风格各异的建筑,仿佛让你走进了世外桃源,心情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得到释放,激情在发展奋进的氛围中再次点燃!


二十八年前,尧治河还是一个只有600来人、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的穷山村。到2015年底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,上缴税费3.5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.5万元,一跃成为“全国文明村”和“中国最美乡村“。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t0312wonrni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神农架林海深处的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,被人们形象地称为“竖起来的路,挂起来的田”。 村里虽然有着丰富的磷矿资源,因为路不通,年复一年受穷。到上世纪90年代初,这里的村民依然“吃着供应粮,穿着烂衣裳,点着松油灯,住着茅草房”。


1993年,在乡亲们一致推举下,孙开林担任了村党委书记。新一届党委意识到,要发展,就必须敢想敢干,只有实干才能闯出新天地。为了打通出山的公路,党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劈山炸石,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,一镐一镐的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了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。


当初修路时,没有资金,孙开林拿出自家准备建房的积蓄,村干部以自己的房产作抵押,贷款买回炸药等物资;没有技术,村里人就用竹竿量、肉眼估等土办法勘测线路;由于山大梁子多,工程推进异常艰辛,作为班长的孙开林第一次喊出了“要苦先苦党员,要死先死干部”的口号。二十多年来,在要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,尧治河人以生命为代价,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,冬战三九,夏斗酷暑,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136多公里的盘山公路。


修通了公路,也就打开了思路。尧治河人再也不能端着“金饭碗”讨饭吃, 孙开林琢磨着,要摆脱贫困,就要把山里的石头变成金子。经过艰苦的努力,第一车矿石终于运出山外。从此,长期贫穷的尧治河人终于挺直了腰杆,绽开了笑脸。然而,路有走断的时侯,矿有开完的—天,吃着祖宗的饭,要想着子孙的碗。光靠卖矿不行,还要谋求更大、更新的发展。面对这潺潺的溪流和飞泻的山洪,孙开林心里又盘算开了。村里的建设和生活用电,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这流逝的资源,不也是无穷的金钱吗?他打定了生意,在峡谷深处筑一道水坝,蓄水发电。



村里又要搞建设,很多村民不理解。百分之九十的群众都认为,靠村里的经济实力和仅有的劳力,无法建成这么宏大的工程。于是孙开林就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,讲道理。好不容易做通了群众的工作,可是2000多万元的投资从哪儿来?为了缓解资金不足,精明的尧治河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,开放办电,引股上山,让尧治河家家户户都成为电站的股东,有钱的用资金入股,无钱的以劳力入股。就这样,一座矗立与于千丈绝壁之间的水库大坝建成了,第一座电站在深山峡谷中并网发电了,尧治河人一鼓作气,又建起了四级水电站,形成了梯级开发。如今村里的四级电站全部并入了国家电网,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3500多万元。


不发展受罪,乱发展受累,只有科学发展、转型发展才能给村民带来实惠。尧治河人利用本地资源优势,以矿促电,矿电结合;立足村内,放眼山外,先后办办起了20多家村办企业。他们按照“磷化工业、旅游开发、生态文化”三大发展战略,紧盯磷化工、旅游、水电、酒业和服务五大产业,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。


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,尧治河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“精准扶贫、持续发展、坚定转型”统揽全局,着力抓改革、促转型、调结构、搞创新、提效益。进一步解放思想,立足转型发展、持续发展、幸福发展的总体思路。2006年以来,投资4.8亿元对村里的景区景点进行了高端设计,并建成了3个4A景区,67个景点,旅游产业为尧治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“村在园中,厂在绿中,房在花中,人在景中”已经成了尧治河的最新诠释。@跨越发展就必须遵循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“五大发展理念”。“口袋满脑袋空,今天富明天穷”,是尧治河村对发展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朴素理解。尧治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,大力发展社会事业,着力提高群众素质,不断丰富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让农民既是物质文明的拥有者,更是精神文明的富有者,尧治河村不仅投入巨资建起了尧文化研究院、农耕博物馆、地质公园、院士工作站,还建起了湖北省一流的村级卫生室、村级福利院和村级寄宿制小学。



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自豪地说:“这些年,村民想到了的,村党委都为他们做好了,村民没有想到的,村党委都为他们做到了,尧治河的村民已经达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的小康水平。”


科学发展新观念,全面落实是关键。践行科学发展观,党员干部走在先。在尧治河,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,只要干部一挥手,群众就跟着走;党员一召唤,群众就跟着干。而这些,主要依靠的就是民主风气和民主机制。凡是村里重大决策、重大事项,都要由村民大会决定,使村里的每项决定既能符合村民的愿望,又能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。


从一穷二白到富甲一方,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解放思想、不断探索进取、不断科学发展、不断践行“中国梦”的历程。在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引领下,在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愿景里,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,尧治河村又响亮地提出: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,再造一个尧治河,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万元,家家户户住别墅,家家户户有轿车,让农民变股民,村民变市民,真正把尧治河建成中国最美丽最幸福的山区农村!



更多精彩内容在这里:

【身边的党员】18年坚守换来一方洁净:记襄城公厕公司管理班班长王莉

身边的党员:晚霞生辉耀少年——记南漳县关工委主任赵秉朗

【身边的党员】二十四年的坚守 ——记襄州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扫七队队长王宏玲
【身边的党员】公交线路有终点,服务乘客无止境——记27路公交驾驶员熊会萍

【身边的党员】用心体恤病痛 用爱温暖生命——记襄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“暖男”大夫覃小敏

【身边的党员】一生只为一片林——记宜城市流水镇团山林场场长胡步发

信息来源:襄阳市委组织部

编辑:宋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